前段时间有一个小事情让我想到创业公司文化这件事情。

我目前就职在一家创业公司,我们有一个文化是有相当一部分同事会有一个「艺名」。艺名的产生有很多种场景。一种类似古代的「字」,是自己为摆脱原始名字的依赖,为自己取的代称,有着很强个人色彩,比如我的 Joway。还有一种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外号」,比如中国公司常见的X哥,通常还带着点共同记忆在里面。

但这种遍布的艺名也为团队协作带来了一定困扰,比如在 Slack 搜索/@一个同事的时候,需要一个个遍历所有可能的名字,更麻烦的是有时候你还不一定知道他的艺名。于是乎,很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做法是强制规范每个人的命名,比如只能用真实姓名。的确会有大公司过来的同事会这么建议,这种建议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结果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牺牲的,其实是这些艺名长期以来养成的共同感情,以及沟通中的人味。

至于这件事情最终如何解决的其实倒也并不重要了,但观察这个解决过程其实蛮有意思的。因为这种现象背后展现的其实是一家创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集聚了不同公司文化背景的人以后互相交融影响的过程。

人类这几千年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宗教,观察它们兴起的故事其实和创业公司很像。伊斯兰和基督教都有着非常浓厚的传教热情,有些朝代靠战争,有些朝代靠文化。但诸如佛教就比较佛系,唐僧自己走路去取的经,鉴真也是受日本邀请才东渡。佛教之所以在东亚还能继续维系生机,大概也只是因为这里长期闭塞没有经受其他宗教的冲击。而其发源地印度早被各种宗教夹击,如今只剩下了 0.41% 的佛教徒。

印度的宗教发展非常像一个创业公司的演变。早期孕育出了某种独特的文化,而后陆陆续续各个公司之间人员的跳槽往来,汇聚出多种公司文化交融的场景,但最后总会有某种文化占上风。并且胜出的文化并不一定是公司最初的文化。

如同宗教一样,不同文化在传播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区别。总会有某些文化特别具有传播性,强势的文化会慢慢吞噬掉弱势的文化,但一种文化弱势却并不一定代表其本身就不好。我们又如何能够相信胜出的文化是因为其本身优秀,而非它只是更加容易能够被人所接受?

这个观点引申出去,同样也能质疑我们目前所传承到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因为其优秀所以能够被传承千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