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在于,机器世界的法律是约定能够做什么,而真实世界的法律是约定不能够做什么。编程是在一个有限中变化出无限,而生活是在无限中寻找到自己的有限。机器世界本身就是真实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有限。
人们总试图从一个无限的世界里去发寻规律,以其获得一条在有限领域能够稳定可靠的真理。无论是科学甚至玄学,概莫如是。
计算机领域有一本书叫《代码大全》,里面总结了要写好代码需要遵循的一些「真理」。但靠这些真理要写好代码还是非常之难。机器世界是有限的,但机器运行在无限的世界之上。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会一次次冲击这本书上的一条条金科玉律 —— 倒不是说规律不重要,而是说规律有其局限之处。
为什么会存在知易行难?真理本身往往极为朴素简单,但总存在它的有限作用域,或者说正因其有限所以才能够简单。 而现实世界是无数真理共同存在并且碰撞的集合体。践行了一条真理,很可能违背了另一条。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区别,在于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不同。每个人的肉体都是一模一样的细胞构成,谁也不比谁独特 —— 这是在当下此刻而言,但在时间的维度上,是我们从诞生至今所做出的全部选择建构了我们自身独一无二的存在。
网络上经常有很多激烈的争论,我时常设身处地地想,好像每个人都挺有道理。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共情就是在寻找到这条道理所适用的作用域,直到能够觉得「有道理」为止。即便是喜爱杀人,在抗日战争的年代也算是一个优良品德,至少是对国家民族有帮助的品德 —— 对中国兵对日本兵都是。所谓的争论,往往就是彼此拿对方作用域外的场景,去跑一遍对方道理,当抛出 exception 的时候,以此试图去驳倒对方。而所谓的反驳,要么故伎再重施一遍,要么就将自己的道理压缩到更小的作用域上。
论语之所以有如此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其是一个日常言谈记录集,而不是一本约定做人道理的法典。孔子讲的道理大多都有其上下文,这些上下文就约定了这条道理所适用的有限作用域。试想如果抛开上下文,直接来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也”,恐怕纳粹也要让其三分。
在一个无限的世界里,最舒适的方式就是选定了一个象限后,在这个象限里做一个有限的人,永远不为这个象限外的理论所动摇。这也是大部分的实际现状,有些人是从未看见过象限外的世界,有些人是看到后受了伤,选择当作没看见。而做一个无限的人很难,需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共情,当看见的世界越来越大,自我就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想明白了这点会发现,真理并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真理是一种选择,争论如果有意义,也是让人意识到原来可以选择,以及帮助人更清楚地去选择,如同马丁路德所做的那样 —— 提供一种另一种真理,但并不能说是提供了一种更好的真理。所有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强迫别人如何选择的权力。只可惜这世间争论的目的往往在于后者。